仙居县综合行政执法局三举措力促“地摊经济”大发展
为切实推进“地摊经济”发展,构建城市管理精细化长效机制,仙居县按照“以人为本、疏堵结合、合理布局、规范管理”的总体要求,设置夜市、集市、摊点群等,规范管理,精准发力,激发群众创业创新的活力,打造具有仙居特色的“地摊经济”。
多方协作,力求规范化经营
一是引进物业,管理专业化。积极引进方佳物业公司,主要针对城区夜市内摊位进行统一管理,通过定经营时间、定经营位置、定经营区域等“三定”方式将经营规范化。同时,对摊位和产品进行逐一登记,另外经营户必须持有健康证方可入驻夜市并发放摊位证。并开展日常的监督和管理,做好台账,夜市内专门聘请保安、保洁等人员负责夜市内的安全和卫生。目前,每位经营户均持有健康证。
二是规范经营,完善相关机制。建立摊点摊区设置引导机制,从规范临时摊点摊区经营出发,科学评估设置点位的便民性、科学性和可行性,明确可以从事占道经营的街道、路段、时段以及对每条街道商贩最大容量,实行一街一策、一点一策;建立商贩摊主清洁卫生责任机制。有效解决经营活动引发的环境卫生问题,要求经营的商贩摊主严格执行市容和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经营活动结束后及时恢复摊区环境卫生,确保垃圾日产日清。同时,制定《集市管理制度》,对已成功申报的摊主,要求其须参加业务管理培训,签订“创意集市管理制度”承诺书,登记在册并领取“创意集市摊主代表证”。以便相关部门严格把控产品质量,确保质量可溯源,积极引导各摊主履行各自的主体责任。目前,开展业务培训3期,参加人员达400位,均签订了“创意集市管理制度”承诺书。
三是线上线下,合力共监管。坚持“六个严禁”原则,充分利用智慧城管平台,通过线上监督+线下巡查的方式检查各街道中队辖区范围内是否出现未经审核的流动摊贩,发现流动摊贩则积极引导其前往暖心摊点群或暖心集市摆摊,以便统一管理。同时,不定期对夜市的产品质量、环境卫生、市容市貌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的要求其限期整改,对屡次整改不到位的取消准入资格。目前,引导流动摊贩至暖心集市摆摊120余户,发现存在环境卫生问题9处,均已整改到位。
因地制宜,力求打造特色摊位
一是打造精品夜市。充分考虑夜市规模、交通便利等因素,通过规划布局、设施环境、功能品质、运营管理等方面着手进行全面整合、精心选址,将原本位于工业路上的夜市搬迁至中央花园东侧空地,合理划分为烧烤区、冷饮区、综合区等,充实了商业街周边夜间消费内涵,加快形成夜间活动氛围,培育和引导了市民夜间消费习惯。同时加大夜市经营业态、管理模式创新调整扩展力度,联动开展夜场活动,推动周边商场、超市等实体零售企业延长营业时间,创新多元化夜间购物、餐饮消费模式。形成夜间商贸活动氛围,引导带动夜间经济繁荣发展,形成以商贸为主,集合观光、休闲、文体等多元化、多层次、聚集商流物流的全天候运营城市经济圈。至目前,夜市共引进美食摊位200多个,增加就业岗位350多个。
二是打造农村集市。设置农产品集市,以满足摊主和买家的各种需求,销售滞销农产品。利用现有空地或临时停车场,开设城南、城西暖心集市,主要销售农产品和水果。除城区范围内,各乡镇也会在特定的时间开放农产品集市,为附近的群众提供出售自产自销场所。至目前,共打造农村集市15余个,带动增收农民1000余位。
三是打造休闲节点。计划开放主干道适当路段或特定点位允许流动贩卖,以便民、助力农户销售为原则设置静态点位,设立手推车点位,并引进较高端产业项目(如咖啡、鲜榨果汁等),结合公厕革命,以“改厕、改水、改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家居环境改造工作全面铺开,极力打造休闲生活节点,目前已划定15个暖心摊点群。
精准发力,力求提升帮扶质量
一是帮扶巾帼创业。针对疫情期间女性就业难的问题,开设“巾帼创业·城管暖心”集市,发展“后备箱”经济。集市主要划分为创意区、美食区、百货区,交换区和文娱影音区等,仅开市当天就有85个摊位入驻,人流量达到了三千多人次,总收入达到了三万多元。同时,选出四名巾帼创业负责人,划定各自的管辖区域,负责监管管辖范围内各经营户的环境卫生情况等,从而形成良好、有序的常态化管理机制。目前,该集市每日平均有摊位50余个,日人均收入达200余元。
二是帮扶技艺人员创业。对于市民有需求却不具备开店条件的传统手工艺人(如裁缝匠、补鞋匠、钟表匠、刻字匠、锁匠),提供便民服务点作为他们的经营场所,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目前城区共有8个点位,可容纳25名手工艺人入驻。
三是帮扶困难商户创业。主动对接困难商户,邀请其加入暖心集市、暖心便民点或暖心摊点群等。同时,考虑到疫情的影响,夜市对各摊位的情况进行摸索排查,了解经营户的实际需求,帮助有困难的经营户共同渡过疫情难关。目前已为86个摊位减免2个月租金,金额共达8万余元。
(来源:浙江省建设信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