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城管局做好“三篇文章”推进桥下 “闲置空间”向“金角银边”转变
近年来,杭州市城管局以谋划利用城市桥下空间建设体育设施为小切口,从顶层设计、示范引领、全面提升三方面入手,推动实现将城市桥下“闲置空间”打造成为供给丰富、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金角银边”,助力杭州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近日,由杭州市城管局牵头建设的全省首个嵌入式篮球体育公园在石德立交西南侧桥下空间正式建成开放,占地面积2万余平方米,内设四大球类场地和跑道,实行“7×24”不熄灯管理,可服务周边1.5公里范围内1.84万居民,日均人流量已达1200人,是一次充分挖掘和利用桥下空间资源的成功试点。
提前谋划、精细组织,做好“顶层设计”的文章
制定规划,明确标准。一方面,杭州市城管局牵头编制杭州全市桥下空间利用规划,提出“安全性、生态性、整体性、景观融合”的利用原则,确立“主要用于公共停车场、应急物资仓库、体育场地等”的使用标准。另一方面,配合编制《杭州市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导则(试行)》,针对嵌入式场地设施建设的概念定义、建设主体、项目类型和建设选址等十二个方面内容,积极建言献策,形成统一规范,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身需求。
加强组织,周密部署。一方面,开展专项排查,全面掌握桥下空间利用的家底,目前,全市城市桥梁桥下空间利用共121处,停车场56处、应急物资仓库28处、市政环卫养护基地22处、公共活动场地8处、其他用途7处。另一方面,建立工作推进机制,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多次专题研究、调研桥下空间利用工作,强化工作推进。印发桥下空间整治工作方案,多形式开展整治,确保桥下空间安全、有序运行和环境整洁。
部门联动,共商共建。一方面,牵头会同发改、建设、规划、体育、交警等市级部门和属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开展重点区域城市桥梁桥下空间布局专题调研,共商建设可行性和实施方案,协同推进建设工作。另一方面,充分调动、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桥下空间利用的开发和建设,引入第三方运营团队,负责运营期日常管理和服务活动。走访周边群众,听取意见,做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确保桥下空间利用真正符合老百姓的需求。
试点先行、打造样板,做好“示范引领”的文章
试点带动强引领。以石德立交桥下空间整治为试点,推动该区域的“桥下空间+体育健身”改造更新,将原本杂草丛生、杂物乱堆的区域,打造成一个集公益性、综合性、高品质于一体的体育公园,助力杭州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坚持公益普及惠民运作理念,面向杭城广大市民群众提供更优质服务。运用数字化手段,启用数字驾驶舱“文小慧”基层公共服务平台预约管理,引入“物联网+体育器材”维护管理系统和智能健身设施,实现数智赋能运营管理。
创新模式建样板。采用“市区街”三级建设模式,科学精细利用石德立交下的立体空间,在确保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各参建单位全力以赴、合力攻坚,克服高温酷暑,仅用32天,完成占地2万余平方米的篮球公园建设,内设4.5片篮球场、2片篮球网球复合场、1个网球场、1个五人制足球场、1个气排球场和一个拥有150多个停车位的停车场,成为国内目前面积最大、功能多样的桥下篮球公园,充分展现了将城市“边角余料”打造成为供给丰富、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高品质“金角银边”的生动实践。
党建引领树品牌。以党建品牌为引领,打造主题城管驿站,篮球公园除了具备运动功能外,还是一个集城管驿站和党群服务中心于一体的综合体,打造桥梁主题“城管驿站”专属品牌,用于环卫市政等一线人员吃饭歇脚的“加油站”、联勤联动“工作站”、学习交流“文化站”。启用以来,与属地文广旅体局、文晖街道、胜利社区以及运营单位签订“五方联建”党建共建协议,多形式开展“党建引领新发展 篮球惠民促共富”联合党建活动。落实专职、兼职人员和社会志愿者参与日常管理和服务。
以点扩面、深挖资源,做好“全面提升”的文章
聚焦“合理”,打造桥下“安全空间”。一是总结提炼试点工作经验,进一步摸排、深挖桥下资源,因地制宜开发利用,以点带面,推动实现试点的“盆景”变全面提升的“风景”。二是围绕“释放桥下空间资源,发展体育惠及民生”工作目标,根据各桥下空间实际情况,落实“一桥一方案”工作机制,修订桥下空间利用规划。三是谋划出台杭州市城市桥梁桥下空间合理利用和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强化管理和运维,做精做细杭州桥下空间利用品牌。
聚焦“需求”,打造桥下“特色空间”。一是对标杭州市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拓展嵌入式体育场地建设空间,拟在昌运桥、清泰立交桥等8处桥下空间建设篮球、网球、足球体育公园,目前已在进行规划和设计。二是配合未来社区建设,利用周边桥下空间,打造集娱乐、观光、健身于一体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三是以筹办亚运会为契机,配合运河绿道建设工作,打通运河沿线桥下空间,形成特色鲜明的绿道体系。
聚焦“满意”,打造桥下“舒适空间”。一是结合美丽杭州迎亚运专项工作部署要求,持续开展桥下空间环境大整治行动和环境风貌提升,形成问题“发现-整改-销项”的闭环管理。二是以人民受益为导向,在广泛听取吸纳民意的基础上,用好管好桥下空间资源,兼顾市民群众的需求和城市管理行业发展的需要。三是以人民满意为落脚点,进一步激发桥下空间潜能,打造新型、整洁、舒适的公共空间,提升市民群众的体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来源: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